在前人的肩膀上展望未来,不是单一地复制曾经的积累和创新的过程,而是要让回顾成为观念的清理和再创新。今日起,青岛晚报财富周刊推出系列报道“青岛金融史话”,梳理复原青岛近代金融业的起源和过往流转,让更多读者了解青岛金融史的研究成果,以提升城市金融文化的影响力。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紧扼胶州湾之咽喉,因胶州湾入口一处郁郁葱葱的小岛而得名,与小岛相对的陆上村庄被称为“青岛村”,这即是今日青岛之发源地。在建置前后至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之前,虽然与济南、烟台相比,青岛金融业还不是一个等级、量级,但是青岛却因地理、政治、军事等诸多利好因素,作为胶东地区商贸繁盛的新经济中心正快速崛起,金融业也在此期间快速发展,并积蓄下“第一桶金”。
建置前后经贸已较为繁盛
据袁荣叟所著《胶澳志》之记载,青岛“外当黄海门户,内通中原之奥区,固天然商业地也。且黄海舟楫之利,秦汉已然”。元朝时,青岛村被辟为 “青岛口”,在明朝万历年间青岛口已是“百货鳞集,千艘云屯”,清末更是行铺林立,商贸繁盛。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青岛建置,并派总兵章高元帅兵驻防,当时青岛已有居民6万之多,商铺已经达到60余家。不少人在青岛、沧口、大鲍岛等地从事国内沿海各口岸的商业贸易,江苏商船为青岛送来粮食、黄麻等货物;东北地区商船则来青岛出售木料;福建、浙江等地船只带来陶器、蔗糖、毛竹等等,从青岛运回花生油、豆类、瓜子、粉条等物,一年之内已有100多航次。在正式建置前后,青岛已经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政治、军事等优势,成为经济较为繁盛的海防重镇,胶东地区新兴经济中心已经初现端倪,而金融业也在青岛勃兴的商贸经济中快速发展。
钱庄钱号主导资金融通
山东境内,明代由典当专司资金融通,清朝乾隆以后,逐渐由钱号、钱庄分担。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清政府的定位,青岛首先是一个海防重镇,对青岛的政治、军事的关切远大于经济。当时,整个山东的经济中心还是以济南等地为主,与青岛临近的经济中心则以即墨、胶州等地为主,青岛当地的金融组织还是以济南等地的典当、钱号等组织的分支机构为主导。当时虽然也有个别青岛本地典当行出现,但现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凤毛麟角。
青岛金融史研究者、《风雨半城山——刘子山传奇》一书作者贺伟认为,“当时青岛的钱庄、钱号代替尚未出现的银行发挥作用,从事的业务也主要局限在存贷款和汇兑两项。”据了解,与银行不同,当时的钱铺贷款业务常常随季节更迭而变化,贷款业务往往与当地农业有关,贷款利率多是秋低冬高,这是因为冬季当地农作物无法种植生产,需购买粮食,特别是年关将近时利率就越高。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英、俄、日、德等国的金融势力进入山东,保险业更是捷足先登,青岛也逐渐有了外国保险组织。如英国的保安保险公司在1895年之前即在青岛设立代理点,这可视为现代意义上的保险组织在青岛的滥觞之一。但是也应看到,当时山东境内已经有不少保险公司的代理点,他们主要集中于山东政治、经济中心济南和开埠较早的烟台等地,青岛在当时并不是保险机构青睐的分支设置地点。
在银钱本位中铜银元兴起
虽然自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国货币流入的影响,银元、铜元逐渐兴起,但在德国侵占青岛之前,当地的币值仍然和全国一样,采用的是银钱平行本位。一般情况下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官定比价为白银1两合制钱1000枚。据史料显示,当时,“胶州城内有十一家钱铺,每日挂牌公布银两和铜元之间的兑换价格,同时也公布本省即墨、潍县、沙河和其他贸易中心汇款收取的汇兑费用。 ”由于当时青岛在胶州之经济辐射半径内,自然也遵循此汇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