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联合开展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最初的调查结果已经出炉。黄河三角洲湿地中盐沼湿地和淡水湿地共调查出大型底栖动物物种24种。
北京师范大学李姗泽博士与黄河口管理站科研监测人员在黄河三角洲不同生境中调查并采集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分析,研究分别选择黄河三角洲湿地中盐沼湿地和淡水湿地的两种典型生境类型翅碱蓬、光滩和芦苇、明水面,并对四种不同生境中的大型底栖动物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监测不同生境的环境因子,以此来揭示何种环境因子主要决定并影响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结果共调查出24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隶属于3门7纲11目。其中光滩、翅碱蓬、芦苇和明水面四种生境中的底栖动物物种数依次为9种、4种、6种和10种。
在盐沼湿地和淡水湿地中,单一植被群落中的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等并不一定比无植被群落中的多。生境类型、植被群落、地理位置、环境因子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
研究还发现淡水湿地和盐沼湿地生境中没有同样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水深和盐度是淡水湿地和盐沼湿地研究中的重要指标,在决定大型底栖动物分布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在未来的湿地恢复工程中,栖息地多样性,空间异质性都是保障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条件。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也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