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餐馆合格率最低,主要原因:一是企业进货把关不严,采购的原料未经检测或者从非正规渠道采购;二是产品储运条件控制不当,包装密封不严;三是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不严格,衣物、包装材料等带入造成产品污染。
提醒
10类食品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超标、重金属及污染物超标、特征指标不达标等是导致青岛市食品安全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赵树民介绍,从抽检品种来看,主要不合格食品品种为蔬菜制品、水产制品、糕点、肉制品、粮食加工品、餐饮食品、食用农产品、豆制品、茶叶及相关制品、食用油10类食品。
从抽检环节看,食品生产环节的小作坊、食品流通环节的集贸市场、餐饮服务环节的中小型餐馆的抽检合格率相对较低。从抽检区域看,农村地区的抽检合格率最低,为92.23%,低于城区2.53个百分点;校园周边的抽检合格率98.46%,较2014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对此,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提醒市民:第一,到获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经营场所、餐饮单位选购食品、就餐,妥善保存收据、发票等凭证,不要在流动摊贩等非法经营者处购买、就餐;第二,认真查看食品的外观、标签和公示牌内容等重要信息,确认规格、保质期、检测合格证明、生产者等食品信息后方可购买;第三,寻找笑脸就餐,要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高,有大笑、微笑脸谱标识的餐饮单位就餐;第四,发现或怀疑食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及时拨打12345或者通过微信(qd12331)投诉举报。
监管
80家业户抽检不合格退市
为强化市场监督,解决群众“菜篮子”安全问题,青岛市在3家主要批发市场设立了市场监管所,在18家批发市场、95家农贸市场设立了监管员。 “全面实施了市场质量保证金制度,对各类市场收取质量保证金1495万元,较好解决了部分市场主办者只管收钱不管食品安全的问题。 ”赵树民说,去年全面实施了严格的农产品退市制度,有80多家在商场超市和批发市场被抽检不合格的违法违规经营业户被清退出市场。
青岛市还建立了严格的检验检测和不合格农产品销毁制度,对入市农产品每车必检、每品种必检,全年共检出并销毁不合格农产品120余吨。经治理,全市市场农产品合格率从92%上升至96%。
为解决部分企业、业户暗箱生产不合格食品问题,青岛市从几年前就开展“厨房亮化”、“车间亮化”等工程。去年对67家食品生产企业实施了“车间亮化”,在162家中型以上商场超市设立了现场制售监控系统,在5557家大中型餐饮单位、学校幼儿园食堂实施了“明厨亮灶”工程,这些单位抽检合格率均接近100%。
5000小作坊转“正规军”
去年青岛市重点开展了规范 “三小”监管工作,解决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隐患多的问题。 “制定了小餐饮监管办法,将5000余家无证小餐饮纳入规范化管理,持证率比前年同期提高127%,消费者投诉举报率同比下降12%。 ”赵树民介绍,制定了小作坊监管办法,打造了“统一原料配送和废料处置、统一添加剂管理、统一工艺流程、统一培训从业人员、统一产品检测”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去年青岛市小作坊抽检合格率达到86.06%,同比提高6.1%;制定了食品摊贩监管工作指导意见,市场内小摊贩备案登记率达到100%,同比提高30%。
324人受到刑事强制措施
去年,全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食品类共立案3188起,入库罚没款1730万元,其中,5万以上的大案要案立案85起,入库罚没款660万元。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共查处违法案件5430起,责令整改2.9万余家,取缔1436家,曝光不合格单位510家,罚没款2866万元,积极向公安机关移交犯罪线索,对324名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形成了强力震慑。
青岛市去年还启动了“校车食安课堂”,在1600辆校车上向12万中小学生发放科普手册、讲解科普知识,建设了200多个常设快检点,提供面对面的食品快检服务。
134人举报获奖励
去年全市共奖励138起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案件,奖励134人次,奖励金额15.12万元,涉案货值123.67万元,其中,单笔最大奖励金额为0.6万元。 “去年全市共受理10035起食品投诉举报案件,据投诉举报,全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查处食品类案件380件。”赵树民介绍,去年6月份以后,随气温升高,旅游季节到来,投诉量明显上升,8月份达到高峰。 10月份,随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投诉重点从“标签标识”问题转变为流通环节食品“过期”问题。(记者 孙启孟 通讯员 颜成霞市食安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