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记者会上,对于“怒斥号贩子”事件,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表示,这说明我国医疗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黄洁夫告诉记者,自己也曾经遇到过“号贩子”问题。“我女儿带我外孙去儿童医院看病,用了4个小时也挂不上号,我女儿都哭了。没办法,她只得说‘我Daddy是谁谁谁’,人家才照顾她,给她挂上号。”
黄洁夫副部长是坦率的。我绝对没有要和副部长叫板的意思。但是,我在意的是“我爸是某某”为何能如此的管用?为何能成为绿色通道?为何能成为放行的绿灯?黄洁夫女儿挂号的遭遇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孩子看病竟然排队排了4个小时都没有如愿,这是何等的悲催?如果她不是副部长的女儿,如果不是卫生部副部长的女儿,她的出我爸是某某”是不会起作用的。就像我这样的老百姓,我说“我爸是某某”有何意思?人家肯定会说我是个神经病。
4个小时挂不上号,是医疗资源缺失的问题。不过,遭遇这个问题的不会是卫生部副部长的女儿一人,很多老百姓都会遭遇这样的问题。在逼得掉下眼泪的时候,她找到了救命稻草,那就是“我爸是某某”。你还别说,这句话还真是灵丹妙药,医院马上“特事特办”,专家号挂上了。我不是在谴责副部长。他女儿带着孩子看病的时候,他并没有打招呼,这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了。不过,在“我爸是某某”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也是乱象。
“我爸是某某”出现的时候,医院没有进行核实就放行了。那么,这个说出“我爸是某某”的人是真的吗?要是假冒的呢?事实上,社会上类似的事情还是很多的,一些骗子就打着这样的旗号四处行骗。遗憾的是很多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都上当了。面对“我爸是某某”,“我叔是某某”,“我爷是某某”,“我姑是某某”,一些人立马就从“一脸寒冰”变成了“笑意如花”了。
这首先暴露出的是对制度的坚守问题。既然所有人都要挂号看病,为什么“她爸是某某”就不要挂号?为什么工程需要招投标,“他爸是某某”就可以直接干工程?如此这般,社会秩序又在哪里?权力打破社会秩序的现象何时终结?
这其次暴露出的是对权力的崇拜。无论这个官员距离自己有多远,和自己隔着多少级别,只要看到领导就会是毕恭毕敬。在单位里,哪怕领导说的是错的,也不去反对,以至于出行了很多决策失误。勇敢的指出领导身上的错误,不是不尊敬领导而是对领导的关爱。
批个条子,打个电话,秩序就会改变。但愿我们的社会上再也没有“我爸是某某”。法治社会、公平社会,不能因为“我爸是某某”而改变。“我爸是某某”为何能成为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