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孙祖镇代庄村村民季怀忠的大棚里,满棚的黄瓜让老季心花怒放。老季的大棚建成时间不长,黄瓜也是从春节前才开始上市销售,但短短两个月的收益让他很满意。“现在好的两块钱一斤,低的时候也有1块多钱,到现在卖了3万多块钱了”。老季说,按照现在的行情,黄瓜能摘到农历7月,这一个棚的年收入能有八九万元。
老季想早日当上致富户。当然,在这之前,他要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去年之前,老季在青岛打工,但因为一次事故让他一夜返贫。他合计了一下,“连孩子上学,还是回来划算”,“回来建这个棚一共15万,我自己拿7万,剩下的扶贫资金补。我这7万,还有5万是无息贷款,等于我自己凑了两万,就把这个大棚建起来了”。
老季建大棚的7万元和5万元,分别来自上级各类扶贫项目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像老季家这样的大棚,在村里产业扶贫示范园中还有38个。孙祖镇党委书记张景岗介绍说,这一项目一期总投资550万元,使用省现代农业发展果菜项目资金169万元,使用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资金30万元,村集体投入部分资金。
在这其中,无抵押、无担保、由政府全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95万元“富民农户贷”起到了托底的作用,解决了蔬菜大棚投资大,贫困户无力承包经营的难题。
记者了解到,包括老季家在内的一期39个大棚,有18户贫困户参与了大棚种植,年内即可脱贫致富。
沂南县扶贫办主任张京柏告诉齐鲁网记者,作为一个在十二五期间贫困村占两成的县,贫困人口已经从建档立卡的6.8万户减少到4.6万户,8.7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地方特色的“金融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沂南县抓住被确定为全省扶贫小额信贷示范县的契机,做大做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和帮助缺资金、有诚信、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的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增加收入。“富民农户贷”主要是针对有能力、有一点生产基础的贫困群众,通过贷款支持,让他们直接脱贫致富。工作中,该县重点把握评级授信这一环节,确定贫困农户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并享受1000元到5万元不等的贷款,实现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与贫困户的精准对接。
据沂南县孙祖镇党委书记张景岗介绍,“富民农户贷”在镇里全面推开后,共为653户贫困户完成了信用评级,农信社已为275户贫困户完成授信额度717万元,为160户贫困户发放了贷款证,金额460万元,现在已有130户贫困户领取了扶贫贷款358万元,扶贫小额信贷正在孙祖镇健康有序地进行。
有意思的是,贷款的考核,诚信占了总分值的7成,像喝酒、赌博等恶习,则被划入了“黑名单”。张景岗告诉齐鲁网记者,在对贫困户的信用考核中,包括贫困户家庭是否团结、是否孝敬父母、邻里是否团结等“诚信要素”占了7成。“还有,是不是酗酒啊,你要喝酒整天思路不清,肯定不能贷给你。”
“财政撬动、金融支撑、产业共建、共享发展是我们的思路”,张京柏介绍说,这就是要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县乡财政投入,放大金融杠杆,撬动低成本的金融投入;同时,以优惠政策,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在共同发展中参与脱贫工作,鼓励“名利双收”。
记者了解到,目前,沂南县共对1513户贫困户进行了入户摸底调查、评级授信,“富民农户贷”、“富民生产贷”、“富民发展贷”、“富民互助贷”共授信额度4277万元,为513户贫困群众放款1519万元,主要用于建设蔬菜大棚、环保养殖和林果业等。14家企业和1家合作社从农信社获得贷款3360万元,按照每带动一户可获贷3-5万元标准执行,可实现帮扶带动95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临沂市市长张术平在接受齐鲁网记者采访时,总结“金融扶贫是治本之策”。张术平告诉齐鲁网记者,“扶贫一是贵在精准,二是重在治本,三是要在合力,而金融扶贫是治本之策。”张术平说,“把政府的财政资金,加上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往贫困人群输血的合力。”
临沂市市委书记林峰海对精准扶贫的理解有六个字,“摘穷帽、拔穷根”。他认为,摘穷帽容易,拔穷根难。为了拔掉“穷根”,今年,临沂市县两级分别投入1.75亿元、1.22亿元用于扶贫,总量比去年翻三番。在全市推广沂南“扶贫小额信贷”经验,创新开发“富民农户贷”和“富民生产贷”金融产品,目前,已对9450户贫困群众进行了评级授信,发放贷款2487.8万元。对8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评级授信,发放贷款4060万元,带动周边贫困户180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