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以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为代表的地方金融组织,呈现稳健发展态势,在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截至2017年11月末,我市共有49家获得省金融办批复设立的正规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公司向社会发放贷款历年累计金额达到628亿元,其中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资金超过553亿元,占总投放量的88%。从贷款投向结构看,小额贷款公司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的地方金融组织,有效补充了传统金融体系不足之处,起到了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市目前全市已经有4家小额贷款公司在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多家小额贷款公司成功发行私募债券、资产证券化融资产品,我市小贷行业开始进入品牌升级,借力资本市场实现更快发展的新阶段。
我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良好。截至11月末,全市经过审批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为42家,注册资本金77.1亿元,在保责任余额132.89亿元。上半年全市银行机构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11.1亿元,其中21%是依靠担保公司的担保增信获得;上半年,在担保公司各项业务中,支“小”“农”占比高达85.2%,创历史新高。
自2011年开展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整顿以来,我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定位逐渐明朗、发展势头逐渐回归理性,尤其是近两年,行业发展能级大幅度提升、龙头担保机构辐射力和全行业规范度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国有背景担保机构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融资担保准公共产品属性日渐明朗。
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务院“加快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要求和市场化优胜劣汰的规则,我市两年间淘汰担保行业落后产业资本26亿元,鼓励新设国有独资担保机构,行业结构布局发生了质变。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逐步建立,政府性担保机构21家,注册资本金达到50.45亿元,分别占到行业的50%和65%,业务贡献度则占到85%。全省最大规模融资担保机构、唯一一家市属科技类担保机构和唯一一家市属农业类担保机构均由我市发起成立,行业优质资源远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
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金融支持是激发小微企业活力、助推小微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力量。作为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加快建立稳定紧密、良性互动的银企关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青岛地方金融组织,发挥出大作为。
展示青岛地方金融行业发展风采,发扬品牌企业标杆效应,本报今日起推出《2017青岛市地方金融品牌建设宣传季》系列报道,帮助更多的小微企业更深入地了解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助力我市小微企业更好更快发展。